柯蒂斯原名:Curtiz,又名柯蒂斯:卡萨布兰卡之父
迈克尔·柯蒂兹是著名的匈牙利裔美国电影导演。他一生中执导了一百多部作品,是历史上最高产的导演之一。他凭借《喋血船长》(1935)、《罗宾汉历险记》(1938)、《春闺四凤》(1938)、《胜利之歌》(1942)、《卡萨布兰卡》(1942)五度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并最终凭借《卡萨布兰卡》获得该奖项。影片《柯蒂兹:卡萨布兰卡之父》改编自他在拍摄影史经典《卡萨布兰卡》期间的真实经历,展示了二战前夕,柯蒂兹是如何在创作的同时,一面应对政治的干扰,一面处理与女儿的疏远关系。
发布于2018年。由Tamas Yvan Topolanszky执导,并且由编剧Tamas Yvan Topolanszky、Zsuzsanna Bak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丽丽·博尔丹、卡罗琳·博尔顿、扬·费尔德曼、斯科特·亚历山大·杨、罗德里克·希尔、埃斯特·纳吉-卡洛齐、杰瑞米·惠勒、József Gyabronka、Ferenc Lengyel、Christopher Krieg、Daniel Gabori、Sándor Köleséry、Nikolett Barabas、Björn Freiberg、Declan Hannigan、Kata Sarbó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
第42届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美洲大奖。
**偏执的导演,对谁的态度也扯谈。*****电影*道节目中心译制。
平庸,对好莱坞视听的可以模仿也毫无意义
2019. 6. 22. 20: 45 上海影城6号厅 | 不知道是音乐还是什么的关系,大部分时间都觉得有种三流制作的廉价感,但是到最后那里又有点被打动了,有点想哭。
《八佰》没了,立马买了《**牛郎》,开场才知进错厅,绝望,又不好意思从正中间赶去另一个正中间……满座的厅竟然就我的位置没人来,而放映前看到漫山遍野的直男观众我竟然毫无警觉。蠢炸……但被扎实的复古色调、腔***调镇住后,决心索性好好看这部,却没想到它关乎《卡萨布兰卡》的幕后,而这电影一直没补,满屏剧透都在嘲笑自己傻缺……可言归正传,《柯蒂斯》在类似传记的历史还原里,拍出了一种时新的剧情兴叹。里里外外的人跟未定型的电影参差对比,那么多的势力与意见,差点让活人比角色更没主见与自由。柯蒂斯真的是凶,这凶的背后有太多故事来铺垫,却也有太多怨憎与遗恨来八卦。Dobos太有风情,看《日暮》时没觉得,这会儿竟以为那年还有跟加朵略似的女星。偶发的红光与蓝光,差点忘却是局外的色彩,喜欢。三星半。@上影节
#22nd SIFF#第一场:被评论误导了,所以对本片期待值特别高,然而它只是一部很平的传记电影。我对该片全部的好感都来自于对《卡萨布兰卡》的爱,但很可惜,它谈得实在太浮于表面了。
《卡萨布兰卡》导演柯蒂斯的继子**斯在咖啡馆当群演,手里画着斯波克的草图,后来他成了《星际旅行:初代》的一位制作人、编剧和导演。
#BJIFF#80后青年导演的剧情长片**作,总体上是令人惊喜的,重现经典《卡萨布兰卡》的诞生过程,零零碎碎展现了一个生活中的柯蒂斯,或者说是家人眼中的柯蒂斯,视听效果打造得很有舞台感,男主角还可以演一下希区柯克!!!另外翻译也太坑爹了,North Africa 能翻译成**...
非常丰富的互文线索,甚至包括复古的视听风格。当代传记片所涵盖的信息,变得愈加立体而全面,常常有着超越目录学的意义。
看之前还以为是导演的纪录片,发现是剧**时真是个惊喜。完全按照老好莱坞黑色电影的美学呈现,很old school。在戏剧化导演柯蒂兹拍《卡萨布兰卡》幕后故事的同时,兼顾他与女儿疏远的关系,基本上是个棚拍室内剧。爱国主义和部族主义的差异化通过配角发挥作用,两条线都影响到《卡》剧本结局的走向(不妥协的主角最终向某人妥协)。迷影色彩做的很细致,原片多场景重现,**小细节段子统统塞入片中,演员完全是那个年代的口吻和状态演出的。看完回家果断又重看了《卡》的几场戏回味。
蒙城电影节。影片用黑白影像,戏剧化的表演,切割画面的打光,**爵士乐,带着观众**了好莱坞40年代的电影梦,在映后的提问中导演对使用这些美学风格的原因也没有直接回答,他觉得这个故事就应该是这种质感的。文本上来说是两个父权之间的对抗,柯蒂斯代表的艺术创作上的父权和**委员会代表的政治属性父权的对抗,与其说后者是对川普**艺术创作的想象,不如说是对本国**制度的描绘。最后柯蒂斯代表的父权的妥协和失败,却是柯蒂斯放下傲慢尝试修补父女关系最重要的一步,无论女儿是否原谅父亲,父亲的人物弧光都算完成了。但是柯蒂斯其实同样代表了me too运动反对的利用性剥削女性的父权,最后因为公权的滥用反而挫败了柯蒂斯,加上第二幕开始游离于主线矛盾之外的剧情,最后让人对导演表达的价值观不是特别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