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唱且珍惜原名:Adentro mío estoy bailando,又名The Klezmer Project、东欧犹太乐项目、我心翩然
发布于2023年。由莱安德罗·科奇、帕洛玛·沙奇曼执导,并且由编剧莱安德罗·科奇、帕洛玛·沙奇曼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莱安德罗·科奇、帕洛玛·沙奇曼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2023-02-23(柏林电影节)公映的电影。
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遇见单元 最佳影片(提名)。
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 最佳首作。
第38届马德普拉塔电影节:阿根廷竞赛单元 最佳长片奖。
#67th LFF#30 Berlinale2023最佳首作 4/5
20世纪初,许多**到巴勒斯坦的世俗锡安主义者试图在他们的社群间消灭意第绪语,并推行使用希伯来语,希望能更促进***的集体认同,认为意第绪语仅仅是一种德语的方言。政治和语言学因此受到了它是一种方言而非语言这一长期广泛流传的看法的影响。希伯来语或意第绪语的争辩在政治上**成支持希伯来语的锡安主义者和支持意第绪语的**主义者。一个有名的例子是马克斯·魏因赖希在他关于这一问题的讲话中所引用的一位听众的观点:(A shprakh iz a diyalekt mit an armey un a flot),这句名言就是意第绪语(此处引用的拉丁转写),意思是“语言就是拥有陆军和海军的方言”。中欧和东欧***没有自己单独的民族国家,缺少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作为后盾,语言的地位也被人看低。——25'SIFF
劇**和紀錄片彼此嵌套,首尾兩場婚禮彼此呼應,又與旁白小說彼此互文,即便最終我也還是對克萊茲默音樂認知有限,卻也無法否認這是一趟寓言一般的奇妙音樂之旅。第一幕起得太高,結尾沒能收住,多少是有些高開低走的,然而作為導演處女作來看,給出的驚喜已經滿出來了。#SIFF2023#
今年柏林遇见单元最佳**作。作为叙事框架的意第绪小说与以爱情推动的犹太音乐寻谣之旅交错呼应。不少段落比较直白地分析了犹太文化及意第绪语渐趋衰落的原因。内嵌字幕把所有的「奥地利」都翻译成「****」(往好处想,证明了字幕不是机器翻的)。
B/以近乎渎神的轻盈姿态让撒旦成为叙述者之一并将**阐释与影像构筑、情感联结相对照,音乐之声与家庭录像带式的影像便成为超然于虚构与纪录之分的无法被把捉的**。但是故事与现实的张力在中后段愈加松垮,以至于整体结构的效力也有所减弱。好在最终仍被斯宾诺莎、笃定的镜头与人群的生命力所挽救。
田野调查式的民族志和私人记忆文学化的表达,两条线的交汇太精妙了。一曲对失落文化的挽歌,最终归于歌唱、弹奏和舞蹈的盛大欢愉。
SIFF2023,有被惊艳。剧情很简单:不安现状的婚礼摄影师爱上庆典遇到的女孩,女孩要申请的学位跟古老的犹太婚礼乐Klezmer有关,摄影师一时脑热谎称自己是拍纪录片的导演,正要去拍这方面题材,两人相爱了。从一个谎言开始的、寻找传说音乐的旅途,从****到阿根廷,再到乌克兰、**尼亚,各地民间犹太族裔们或深沉或忧郁或快乐,在镜头前演绎着自己的音乐,但是,随着犹太复国主义和希伯来语普及而逐渐消亡的意第续文化也让神秘的克莱兹默无处可寻。项目经费告吹,女友远去求学,男主孤身前往摩尔多瓦,在一座座镶嵌彩石画风诡异的墓碑间思考文化传承、犹太民族的转向。女主老师用德(意第绪语?)朗诵的寓言贯穿全篇形成互文:年轻掘墓人如何用斯宾诺莎的自然绵延理论迷惑了**的女儿而最终悔过。结尾男主见证当地婚礼歌舞文化传承,永恒回归。
流水账式的纪录拍摄,歌词也不带翻译的~风土人情确实很美,但作为电影过于乏味~以至于影厅内有几波人中途离场,坐我前排的观众三不五时拿起手机查“知识盲区”……昨天小伙伴送了一瓶风油精,最后半小时实在睡意太浓,硬是深吸了好几口才撑到结束~感谢片尾带头鼓掌的观众,感谢我们自己的20230611~#终于打卡了SIFF,实现了今年的一个小目标#
上影节随便挑了场家附近的看。前半小时基本没看明白,半小时后看得云里雾里,间歇性练习德语听力差点给我整睡着了……当科普纪录片看还行吧,至少知道了消逝的意第绪语和克莱兹莫音乐,顺便还能结合**探讨一番摩尔多瓦、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关系。必须吐槽的是,上影节这个翻译真的有毒,奥地利全翻成了****,****又翻成了康米主义,请问这是什么违禁词吗?
#SIFF一带一路#【3+】影像和音乐的旅行和寻访,轻叙事,记录开始融入在叙事当中,后期慢慢浮出水面。对话题的引入废了一番功夫,呈现得反而差强人意,没有清晰的主线来进行串联,仅仅用文化的概念来概括有些空泛,也缺乏条理。出彩的摄影和对风土人情的捕捉呈现在大银幕上还是能令人愉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