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蒙古人原名:Gitarrmongot,又名The Guitar Mongoloid
一群把腳踏車掛上路燈的狂野少年,一位有強迫症的**,三個拿著真槍真彈、在週末夜玩俄羅斯輪盤的酒友,加上總是在街角鬼吼高唱的唐氏症少年,組成了這部奇異而帶點哀傷的佳作。導演一鳴驚人的首部長片,精準而幾近「偽紀錄片」式的場面調度,透露了創作者對電影媒體比說故事更有野心的企圖:讓電影成為社會的實驗室。
发布于2004年。由鲁本·奥斯特伦德执导,并且由编剧鲁本·奥斯特伦德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Mikael Allu、Bjarne Gunnarsson、Erik Gustafsson、P.A. Emanuelsson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2004-10-01(瑞典)公映的电影。
很明显是对罗伊安德森《二楼传来歌声》的临摹,但内容是属于奥斯特伦德的。然而在RA的电影中的,精致的布景、纵向有深度的构图、均一的没有生气的色彩,在本片中都是没有的;最大的相似或许就是固定镜头的使用。这里的固定镜头,不是RA那样的剧场观众视角的功用,而是为了实现一种记录感。由此我们或许可以分析出二者的本质区别,RA不在乎人物关系,片段化带着荒谬感的剪辑就是反剧情反人物关系的,他更愿意像鸽子一样坐在树杈上,和观众探讨人的意义;而奥斯特伦德,正如我们在近几年的作品中看到的那样,他在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像是游牧一样的街头吉他小男孩坐在国营酒水店门口卖艺、不断地祥林嫂似的寻找自己被躁动的社会青年卡进路灯杆里的自行车,人物之间是连结但疏远的,小故事也都有完整的结局(就像他的几部短片一样)
卡在电线杆里的自行车,打了马赛克的人脸,让音乐无处不在的孩子,无人驾驶原地自转的私家车,飞在**的一堆垃圾袋……与其说是剧**,倒不如说是一部实验电影。我仿佛化身为一个保安,在**室百无聊赖地看这些地方都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是,不同的线之间还有相交相融之处。但既然是看**,总免不了会产生乏味之感。
完全跟唐氏综合征没关系,连隐喻都算不上
#***观影团# 原来蒙古人是这个意思。
一个个还算有趣的点,连接为一条松散的线,从而组成一个病态的面。
#***观影团# 这部跟阿邦的《正午显影》放在一起看真的太合适了,都是伪记录形式,区别从与被摄对象的空间距离就完全呈现出来。一是*近摇晃,不叫你看清全貌;一是拉远静默,尽量呈现真实物态。一是叙事创想的欣然交付,一是力求用碎片渲染出基调。一个完全松弛,一个缓缓收束。影像质量难辨高下,那就还是选个幽默的吧
病态社会别有用心的静观。高歌,疯闹,丧笑,一度重回《笑笑***》,但炸裂开的多是些冷漠与***情状。男人与小男孩互动的那段天真,大概是少有的温度。通篇看下来,特别特别心疼自行车。然后是路灯。(#***观影团#,夸不到字幕君,夸下校对@blood orange )
简直无聊至极…根本无剧可透就别标剧**了,也就只能当实验电影看…确认奥斯特伦德受罗伊安德森影响很大。北欧惯出来的***/非理性/无聊的人们,哥德堡。全靠结尾那个气球提气。
鲁本·奥斯特伦德首部长片作品,果然一开始就玩固定机位长镜头。偏纪录片的影像方式将一组问题人群以片段方式展现,没有观点,就这么静静的记录着。电影里的雪花点、人脸糊化处理、片段拼贴都挺具实验性的。
很难找到一个已经成名导演跟这部的奥斯特伦德有着相似风格,虽然不能说这样拒绝逻辑性叙事风格是好是坏,但从<游客>,<儿戏>,<身不由已>,到<吉他蒙古人>,你能发现他是在不断完善故事,但又没丢下思想,当这二者完美结合,可能就在下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