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终结原名:Norte, Hangganan ng Kasaysayan,又名罪与罚末世篇(港)、历史的局限、Norte, The End of History
一个男人因为凶杀案含冤入狱,而真正的凶手则**法外。凶手是一位文人,对祖国接连不断发生的背叛**和人心冷漠而感到心寒。身陷囹圄的男人在遇到一些奇怪神秘的**后,感到牢狱生活似乎不再那么难以忍受。
发布于2013年。由拉夫·迪亚兹执导,并且由编剧拉夫·迪亚兹、Rody Vera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Archie Alemania、安吉莉·芭雅妮、索利曼·克鲁兹、Miles Canapi、锡德·卢塞罗、Hazel Orencio、Kristine Kintana、Mae Paner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2013-05-23(戛纳电影节)公映的电影。
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提名)。
第30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国际电影(提名)。
影像的质感太好,简直是曼多萨极端的反面。向来不觉得拉夫·迪亚兹的松散有任何问题,室内外空间都非常开阔(声音/动物),这一部也借由摄影机的极缓运动靠近/远离不同现场。整部电影的时间性表达都是后滞的,要借由人物状态的变化来察觉时间的迁移。而凶杀与车祸两场,都紧接着梦醒/沉睡,要区分两者是先后还是层级关系,同样要通过下一场来辨别。尤爱Joaquin的几场梦,借着低角度的航拍镜头飞行几百里回到家乡,透过窗口观看妻子跟孩子入睡。四年后,妻子探视他时说孩子长高了许多,Joaquin说他知道。于是,下一幕惨烈的事发生时候,我仍希望那是在梦中。
如果导演控制一下长镜头,而不是用来作为扩大时长的工具,这会是一部剧**佳作。 7.0
影片长达四个多小时,却并不枯燥,人物的命运在牵扯着观众的神经,而对于菲律宾日常生活的展现,也让我这样的观众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菲律宾。罪与罚的主题,导演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得到很多的灵感。不过,导演并未止于此,还有更多对于人性的挖掘。长镜头很多,画面干净而美,给影片加分不少。
2015023 **的四个小时。人物关系线对比交叉,因果关系在两个阶层间循环。固定的长镜头慢慢地切换,冷静地剖析着菲律宾社会的涌动。“历史其实不是人民创造的,都是决定他的人创造的”——结尾劳动人民载着知识分子渡河,旧历史的终结,新的篇章等待开启。2023069 上影节第四场,朵云轩。大银幕重温。历史真得会终结吗?对福山的论断持怀疑态度的导演化身片中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对宗教与****体制深入呈现并大力挞伐,运用杀戮与**等极端手段彻底与之决裂,结尾的渡河是其真正融入****,而非出于同情或愧疚的站队。当然这种政治层面的自省并非他的重点,他的波澜壮阔的影像是属于善良勇敢的不谙政治的底层人民的,经历了命运的无情摆弄,收尾镜头中他们的生活仍在继续。
拉夫达兹的固定长镜头太棒了,让观众对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有了极其真实的触感,电影虽然很长,但剧情却相当简单,也是围绕三个主人公进行叙事的,上层知识分子与下层农民,简单的剧情下,导演却加入了对当今菲律宾社会种种问题的探讨,并直击了那段被遗忘的历史,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Jeanne Dielman式反**现实主义美学。固定镜头配搭宽银幕造成棺材板构图,不少镜头大棺材中还套着小棺材。角色在四小时多的漫长时光中深陷棺材空间中无法自拔(时空的深陷),唯有梦中镜头才得自由移动。是为现实映照。
将2个小时的内容拉长至4个小时,有点唬人,对政治、司法和宗教的探讨只是导演借演员的嘴来夹带私货,这类愤青的言论确实更适合电影。对于民族、历史和现状的挖掘倒是力道十足,在制度和贫穷面前,在两个主角身上,这两个家庭悲剧有着同样的病根,也能够代表这个民族底层人民生活的两种极端。★★★★
一个追求自由却被自己囚禁的知识分子与一个在不断囚禁中找到自由的劳动阶级 他们的自我定位与因此而来的命运构造出了一整个国家甚至人性的病态 导演简单而直接的拍摄手法很引起我的共鸣 所有东西都在它该在的地方
“菲律宾另外不下雨的半年”。相比前作,**风格有变化,相当漂亮的摄影加运动镜头!一个农村愤青从对制度的关心,到失望,到行动,到尝试救赎,再到彻底对生命的泯灭,长达四个小时完整的塑造过程,相当令人震撼的结局(还好没有停在“救赎”那里,谢谢导演对黑暗的挖掘和展示)。
主持人說,這部電影可能很艱深,但它只有四小時(以前他的電影是七個多小時的),而且是彩色的(以前他的電影是黑白的),所以,enjoy the movie。題材很宏大,涵蓋政治社會宗教人心,在越來越多人把長鏡頭用來炫技的年代,拉夫達玆簡樸至簡的長鏡頭依舊單純地為電影*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