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和他的南东块又名Reborn in Adversity with Yang
发布于2024年。由郑跃执导,并且由编剧郑跃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杨新华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2024-09-01(中国大陆)公映的电影。
11月17日曲阳分馆,脑海里挥之不去,很会夸人的老杨,有气质的两位越剧演员,唱着歌生气盎然的几位癌症患者。
素材选取焦点模糊,没有深度,除了去世的肺癌斗士之外,人物不鲜活。为什么不挖掘组织爬山被诉讼的经过始末呢?癌症病**是人,不光有热心肠志愿者和参与者,也有**形形**。
这部纪录片拍得很聚焦,很上海,很感动。切入口很具体——上海南京东路街道,主人公都是这个街道的癌症老人,他们自发成立了抗癌协会(***)。 其实即使患了癌症,人们生活还要继续,片子里,他们边治疗边生活,去****锻炼,举办老年婚礼,参加联谊**,逢年过节*问,似乎处处能听到他们的笑声,感受到温暖,这就是生活吧。 片子大体以时间为线,呈现了2017年至2020年这个群体的喜怒哀乐。三年间有人离去,更多人治疗后得以继续生活。三年间这个群体面临社会环境的变迁。原本数十个癌症老人团结在一起,意味着彼此在病痛中也创造一份快乐,而随着房屋动迁,随着一代人老去,下一代人似乎无意继续这项事业,未来怎么办? 南东街道乃至全上海、全中国,抗癌人群如何在病痛中抱团取暖、相互给予一份快乐?这或许是片子想问的吧。
0913上海大光明观影。 很不容易的跟拍纪录片,直面癌症与生死,有些人能用歌声治愈自己和他人,而有些人无非就是“活着”。 作为一个早期肺癌患者,虽然仗着还算年轻恢复快,但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能活多久,我也不知道。
最后五分钟绝笔,可能比不上人间世但依然出色。动迁大背景下南京东路老居民的抗癌互助小组,每个故事都很动人,几乎零旁白零配乐,简单地把素材剪在一起就很有力量。 电影院里就三个人,我和一对上海老**,老**边看边用上海话说话,很有在家里看纪录片编辑室的感觉,少有的不讨厌电影院说话的时刻。会带爸妈去看,但希望越来越多年轻**能去支持国产纪录片。
整部纪录片老杨忙碌的身影了串联了南东块癌症患者群体歌唱“我爱这夜色茫茫, 也爱这夜莺歌唱, 更爱这花一般的梦”的声音,明亮的笑声中绝望一闪而过。张灯结彩的集体婚礼落幕后,是褪去色彩的一帧灰色,画面继续前进,是南东块患者5年、10年的康复周年庆生会。 它也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口子,**了隐秘的癌症患者群体间,以及将一个名为上海市癌症康复***的组织带到了大家面前。
一句话形容自己的观影感受:从始至终噙着一滴泪,却没有掉落。这种与银幕中角色的共情没有走向廉价的煽情,这是导演赋予影片的优雅尺度。 这样主题的影片常常让人望而却步,或不想带着看到人生真相后压抑的心情离开,或不想带着面对现实而无力承担的道德自责离开。但在这部影片里却能找到面向无解现实的**,因为它为我们呈现了每一点点努力和挣扎中结实强壮的意义感。这不止是一部关注癌症病患群体的人文电影,也是一部灌注意义感的哲理电影
真实无滤镜的方式,展现了癌症患者及其志愿者群体的生活群像,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韧与美好。影片最大的魅力在于其真实性,镜头下的老杨和他的病友们,虽然身处逆境,但他们的坚韧不屈、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即使在生命的边缘,人性的光辉依然熠熠生辉。
内耗、“996”、年龄焦虑…… 生活在互联网**的人总想更快一点再快一点,会让人变成KPI的机器,社会秩序下的“合格品”。但人会流泪、会痛苦、也会生病。片子纪录了杨新华“老杨”他患癌后,组织癌症病友们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作为癌症家庭的一员,片中老杨和其他癌症患者的生活状态互帮互助,仿佛回到10年前**结束的那个夏天。看完之后我给我妈打了很久的电话。跟拍不易,谢谢创作团队四年的坚持。
粗砺的画面和剪辑、直白的表达方式,纪录片用真实的镜头捕捉了老杨及其他癌症患者的生活状态,是一种直接而有力的**和情感体验。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在这87分钟里缓缓具象化。给我更多冲击的是纪录片的制作团队,用7年时间,不计成本不遗余力,把这样一群小众、弱势的群体生活真实地搬上荧幕,了不起,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