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特西勒亚原名:Penthesilea,又名Penthesilea: Queen of the Amazons
The film is composed of five sequences, each preceded by a quotation. 1: “***** white like a not yet written ****” (Mallarmé, “Mimique” ): A mime of Kleist’s Penthesilea, filmed in long shot from a fixed camera position. 2: “The shadows sprinkled in black characters” (Mallarmé, “Quant ** livre”): A lecture on Kleist’s play, the myth of Penthesilea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
发布于1974年。由Peter Wollen、Laura Mulvey执导,并且由编剧Laura Mulvey携幕后团队创作。并于1974公映的电影。
发现与挖掘,突破人为设置的幕帐,让被遮蔽的主体现身。是对于声音的权力争夺,失语、书面与口头争锋、含混模糊、复合重复,均指向被限制中的自我突围,对现行话语符号秩序的颠覆,那并无自身性别位置秩序的反击。借助了画面主观性的视野确定与旁处话语的中心争夺,有无、看听,模拟了离轨的冲动和**的**,在两向的角力之中,愈发暴露出对于既定规则——声画时空统一,的质疑,以及之下隐藏的等级制度。影像与声音的张力便在此成为性别反抗的力量展现所在,当逐渐汇聚为另一种和谐所在之时,新型的声画关系成型,狭隘的对位被**,两个或四个的声画分别可以互相搭配奏响成和谐的韵律,新的关系便诞生了,那个传说中的**,舞台上的女演员,卸下妆的女性,在此作为个体,也三位一体成为一个性别共性的显影,浮出了话语符号的地表。
so smart, "a toolbox" 第四部分got me really emotional
3.5 part3形式上较好,歇斯底里的声音+刻在不同媒介上的图像,给观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很多人会觉得是在表达痛苦,而或许影片已经先验地彰显了受害者的身份。最内涵的还是part2,原剧作者克里斯特和导演皆是在重写彭特西勒亚和阿咖琉斯的故事,形成文本内外的呼应。当时的电影实验真是很有野性与生机,但是这部影片之于女性主义思想的表达仍显稚嫩,作为实验电影倒是很不错的。
长久以来,女性主义电影想扩大传播度,就不得不向好莱坞投降换取更高的影响力。利用了娱乐电影的形式,“打了折”的一些女性主义电影比此类先锋电影影响大得多,好处是更易让普通观众**女性主义的领域,但商业上的考量使女性主义的观点和诉求被资本收*。以好莱坞叙事为标准作出的“反叛”亦可被视为对电影文化霸权的反抗,“弑父”般的全新形式似乎在传达电影不应当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可以讲故事也可以不讲故事:前有实验派的达达主义,即使在剧**里也可以抛弃景深和正反打,创造一些别的东西。
晚上和朋友们二刷。女性主义先锋电影、政治电影、理论电影、**电影、**电影——这些元素它全都包含。但这种女性主义电影创作,仍然面临一个尖锐问题:如果女性主义电影不能抵达观众,那它就背离了它应该达成的改变现实的实践目标,理论家和艺术家小圈子自嗨,变成了孤立封闭的学术女性主义。
感谢师兄分享🌹使我能够坚持看完。但是如果女性主义意味着自语、独语甚至走向失语,我都不知道自己还要不要去坚持成为自己。我希望痛苦的境遇永远只是过程,而非追求的目标。我希望女性主义的诉求首先是成为人,其次才是作为女。
第一部分摆拍——第二部分长镜头——第三部分蒙太奇与缝合,还有神奇女侠。——第四部分八千位女性的呐喊与记录——四部显示器对前文的媒介再现。小众的表达作为反叛,而不排斥为反叛而反叛。穆尔维早期作品。(如何拆解主流电影中如何被再现的女性?理解女性被派定的意识形态效果?去反驳经典电影中的叙事编码、符号?去断裂固定的能指和所指?塑造女性自己的电影语言?主流和非主流?)
天哪,如果不是有个研究女性主义的老师,一辈子都不会看这片 没法打分,谁能看懂
对***女战士在古希腊神话中的颠覆与重构;借用克莱斯特的彭忒西勒亚;戏剧、小说、话剧、绘画、雕塑、电影的多形式瓶贴;女性是如此缺少自己的神话,又是如此艰难地在斗争。
有点深奥… 看完感觉是上了节课,拿了份一本必读若干本选读的书单回家,作业是准备一份关于德国和古希腊文化融合的expos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