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形状又名Shape of the World
影片以导演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旅行为线索,在八个国家进行拍摄,探讨了人的**与自由,战争和信仰之间的关系。片中的二十四个固定机位长镜头构筑了一段游走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自我发现之旅。
发布于2020年。由赵煦执导,并且由编剧赵煦携幕后团队创作。并于2020-07-29(FIRST青年电影展)公映的电影。
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 最佳纪录长片(提名)。
#Minute**短片节# 世界的形状就是两个方形,一个唱一个不唱
虽然有几个场景有灵光加持一下(*****抽手游、奈良鹿吃饼干、微缩世贸下吹水),但是整个片还是洋溢着公子哥儿的陈词滥调和老旧的思辨。再说,我真的越来越不相信那种摄影机一摆一摄就是记录了世界形状的做法。那就像在跟你说:“看!记录的点都在你眼前,感受吧。”
如果把碎碎念的旁白删掉观感可能会好一些,表达的内容比较抽象、让人摸不着头绪,构图也谈不上多么精致,即使在美术馆电影的范畴里也不算是精品
#FIRST#佛系电影,波浪起源于对神的质疑。快乐是外在的,要寻找内心的快乐。人的消解,暴力和战争,听小鹿吃草,和大自然共生,让观众随着影像延展生命。固定长镜头,构图精致,更适合美术馆。影像叙事极简,用大量旁白口述阐释理念,还是单薄了一些。
#14th FIRST# 纪录片入围。大概是***[人流]加上阿巴斯的[伍][24 frames]综合起来的一个创作思路,其实很多旁白都比较多余,比较惊艳的画面构成大概也有那么两三处。看完之后挥之不去的感觉就是“后浪”,妥妥的环游世界、关心难民问题、追求自由的“后浪”,仔细一想其实影片暗含着一个跟父母较劲的故事,也不知道去英国读书和为了追求自由而退学和漫游花了家里多少钱……当然这个并不是给两星的理由,导演无论是对难民,对自由,对梦,对世界的讨论都没什么新意才是让人看着不舒*的理由。
固定长镜头,慢悠悠的画外音,奇特的构图,很欧洲。但是内容实在有点。。太好睡了
#14thFIRST#很欣赏导演的概念,只是自我过于年轻,生命体验有限,怎么玩出生命的意义呢?又何以向观众阐释24帧的永恒性?周圣崴导演说:艺术来源于情感深处的痛苦,到最后上升到哲学。而在此片中我并未看到自省,只存留虚无,这是相当不讨好观众的做法,更是影视创作的**。****只是外壳,最终要落到故事啊,导演。
还是对这种欠缺“视听翻译”的**电影好感有限,即便有所谓的电影时刻也拯救不了非电影的大部。差不多可以当作话痨低配版《二十四格》看。
#FIRST#。想起来段炼说的一段话:收的片子能看见有的导演不知道拍什么就拍自己做那哭,能哭半个小时(大意)。
又是严重沉溺于自我表达,无病**寻找所谓内心声音的私电影。仅为作者有寻觅意义目的的认真旅行,以及奈良鹿把meaning字样的饼干吃干净而给分。没办法,谁让碰到我这种不需要内在探索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