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原名:何處,又名Where、行者·何处
蔡明亮《行者》续集,已于2022年6月巴黎杀青。
发布于2022年。由蔡明亮执导,并且由编剧蔡明亮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李康生、亚侬弘尚希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2022-11-28(法国)公映的电影。
第60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纪录片(提名)。
#TGC 长评-梦中见前世的众生。两位角色出演过导演的《日子》,不知道是否与其有互动,是否是情感的延续,亦或者与佛家的“前世”这个元素相关的另一种情缘。他们在各自的世界活着,就如同那句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日子》)换来了今世的一次擦肩而过。尤其喜欢他们在梦中擦肩又在现实擦肩的呼应,现实擦肩时他所看到的是否是梦中,亦或者在《日子》影片中的**与分别,导演也强调做梦的男主是芸芸众生,这是否也意味着众生的佛性展现。片中歌词也同样有呼应,尤其是在导演映后提及李**的形象源于他内心的偶像玄奘一样,玄奘历经了九世轮回,在本片中如从过去走来,走进心里,走进梦里,走进现实。歌词上则是“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犹如在梦中。你在另个梦中把我忘记,偏偏今宵又相逢。相逢又相逢,莫非是梦中梦。已往算是梦,人生本是个梦”
#GH60 如今这个阶段的蔡明亮已经不需要任何评价、定义或赋权,他就是一个鱼塘主,观众就是池子里的鱼,你如果喜欢这片池塘的生态,你就会悠然自得游弋其中。在这第九部“行者”系列电影中,《何处》的摄影机其实相当于一个中介,重要的并不是行走的小康,他缓慢移动的身体更趋向于一个具有地标建筑意味的雕像,所以重要的反而是身边经过的游客与影院中的观众。作为中介的摄影机可以摆放在任何方向任何位置,观众和游客才是参与这场多视点观看行为的主要动因,有趣的是看的人,而不是被看的人,作为观众的我们能注意到很多有趣的行人,但银幕后的行人通过看向小康甚至摄影机的视线与观众产生了延迟性的交汇。时隐若现的亚侬示范了一个特殊的观众/游客,并具象化这一过程;当两人在庞毕杜相遇交汇,影像产生的形势变动就成为了该片最动人的时刻。
HKIFF…还有多久,咱们这些大陆出身的影评人观众才能停止一些无病**的提问了?
#HKIFF 「行者」系列越拍越好了:可能因为在巴黎,场景变换更丰富,有街头观众的反应(甚至挑衅),遮挡与显现、外部和内部呼应。在Robert Delaunay的《La Ville de Paris》前走过是一大亮点,是电影的meta元素。相遇的结尾倒不意外,原本或许有点甜腻的姚莉《重逢》的歌声,因为这异国及年代错误般的语境,倒也不显得过头。
【HKIFF47】第一次看蔡明亮的美術館電影,很抽象很難懂,但都不是問題,就像在美術館看畫一樣,所感即所得,沒有必要給出一個標準**。蔡明亮的電影真的是獨屬於大銀幕的作品。
聽你們文男文女映後提問真是如聽仙樂耳暫明了 #hkiff47
片名叫《何处》,但行者一直在制造路,何处都有路。
(HKIFF47)你们大陆文艺*真的不要太爱自我表达,建议全国推广映后no statement原则防止你们自我意识过剩
其实真挺好的,虽然映后对谈让我绷不住……其实就,真挺像Richter的抽象画系列;不过不知道是蔡导真不知道Richter还是没听清我说的……如果说Richter是用刮刀在画布上在有一定设计后刮擦再选择,那不就和蔡导所做的一样?蔡导两个人物,相对的静与动,相对的古与今。他们被粗暴地放置在巴黎不同的时空点上,时间作为**;模糊或增强着周围的色彩。蔡导说电影同画不同的一点是电影需要且强制观众看完,或许“看完”才是电影的第一印象;就如同我们跨入展厅那一瞬间看到Richter巨幅抽象画时的震撼一般。或许这样的时空抽象电影需要“看完”后才能做细读
hkiff M+:片子本身不好评价,蔡导也亲口提到美术馆放映了。但自古蔡明亮映后QA出奇葩,从北影节开始几乎每个人上来先讲一大堆自己的感想,然后问两个**问题。我真的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