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伯克利原名:At Berkeley,又名直击柏克莱(港)、伯克利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简称:伯克利)属于一个由十所州立大学共同组成公立高等教育体系。在这个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大学系统里,伯克利分校又是其中最久负盛名,也最成果斐然的研究和授课机构之一。怀斯曼带领我们走进伯克利的教室和办公室,聆听课程和会议,全面和深入地理解世界名校的运转,感受一所高等学府的生命力。影片不只展现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走近大学行政管理的决策过程及部门**的台前幕后,揭示一所世界**名校是如何积极地承担自己的科研责任和社会义务,又是如何在点滴细节中实践和拓展高等教育的意义。
发布于2013年。由弗雷德里克·怀斯曼执导,集众多位Anahid Modrek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并于2013-09-02(威尼斯电影节),2013-11-08(美国)公映的电影。
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银鼠奖。
第57届伦敦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
第48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纪录片。
不输给《纽约公共图书馆》,何况大学可比图书馆难拍。怀斯曼擅长的是通过**视角重现空间。四个小时展示的林林总总,告诉我们在今天想建立单中心的秩序来统领一切已成泡影。面对现实,就要正视不计其数的裂痕。遗憾的是,刚走片尾字幕,前排女A男A就和旁边的女B大吵起来,都指责对方公共场合行为不端。他们白看了,浪费360元。
十分真实,片名可改成#伯克利琐事一百件 或者#伯克利没钱哭穷记
2019SIFF。这一次怀斯曼这个「墙上的苍蝇」流露出对于当代教育体制(官僚)与「教育产物」(学生)「不怀好意」的冷笑——官僚们一面道貌岸然讲述所谓的「立校根本」、「倡导价值」、「教育成果」,一面又在控制**、经费盘算和海外招生上掩饰不住的市侩、贪婪,在**之后又是一副事不关己沾沾自喜的丑态;另一方面学生尽管在课堂讨论上对于当下社会问题头头是道,但是一旦转化为**行动,立马幼稚、狂妄却无知,最终鸟兽散。辅以大学中**纯技术的学习、讨论,娱乐与运动,一种泡沫与割裂感油然而生。所以说怀斯曼的观点(在本片中)依旧是保守主义的。
谈到很多大学面临的问题。剪辑拖沓。比如:讨论贫困那段黑人学生发言立意挺好,但是车轱辘话来回说,老师总结也啰哩啰嗦。教工发言经常废话连篇。当然,里面一位老师嘲讽教工开会比政府议会时间还长。这些发言真比我经历过的所有英国和澳洲教工开会都没有节制。如果我们开会说这么啰嗦,早被切换了。
这或许是目前唯一一部这么全貌描摹大学的纪录片,如果能有中字的话,太想重看一遍,尽管他时长4小时。
如果你以前没有看过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的纪录片,这片子一开始会让人不得要领,镜头在各个领域的授课、辩论和高层会议中穿梭,看似最简单的记录,几乎涵盖着伯克利的方方面面,直到最后的学生**之后,我们才会明白之前导演为什么会花那么长的时间去铺垫辩论种族、政治和教育等**话题。★★★★
#HKIFF# 有几堂课无关主题 可以缩减到三小时内
这片儿一直不停**讲座课堂开会……没字幕的四小时纪录片成了我的英语听力测试,让我深感薄弱的英语有多致命。薄弱的英语使我无法理解得通透,就算理解了也没有确信真理解了的自信,于是我在美国丧失了理解能力。然后,连理解都没有更不要提关于**的思考,进而又失去了思考能力。我再也不是一个人。
This is the most delightful challenge I have ever taken for film viewing: a 4 hours and 4 minutes documentary, followed by an Q&A with legendary Frederick Wiseman. Note: ****://***.douban****/note/310201817/
第一次看怀斯曼的“直接电影”,本以为会平淡乏味,没想到很有意思,信息量颇大,需要很多时间来process。。各个角度看这个世界级学府,多是课程和会议,不知道打算留美的家长和小孩看看会不会帮助比较大。看片的时候,电影里出现的伯克利几位校**就坐在我周围,真是感觉很奇怪哈哈哈。